【专访】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:稳中求进,提质增效,谱写晶澳新篇章
【专访】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:稳中求进,提质增效,谱写晶澳新篇章 -https://ift.tt/UF9L2ot –
晶澳成立于2005年,两年后闪电登陆纳斯达克,曾被评为华尔街三大交易所2007年度优秀上市公司。
但自2015年起,中国光伏企业在美估值普遍过低,多家美股光伏企业掀起 “回A潮”。2018年,晶澳从美股退市并完成私有化,2019年以75亿元借壳上市公司“天业通联”,成功登陆国内A股市场,成为首个回归A股的中概股光伏企业。
光伏分析机构PV InfoLink最新公布的《2021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》中,晶澳科技位列第二。自2018年至今,晶澳一直位列该榜单前三。
除组件外,晶澳还涉及硅片、电池、电站等业务,属于典型的垂直一体化生产企业。
2020年以来,晶澳扩产不断,包括建设义乌10GW电池、组件项目;扬州6GW电池、组件项目;包头、曲靖20 GW拉晶和切片项目、越南2.5GW拉晶及切片和3.5GW电池、组件项目等等;签署多个投资框架协议,包括投建“晶澳朝阳综合新能源产业基地”;于曲靖市投资开发和建设“绿色光伏新能源基地”等。
东吴证券曾预计,晶澳2021年年底硅片、电池、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约30GW、30GW、40GW,均同比增长超过70%,一体化率约80%左右。
今年1月,杨爱青开始担任晶澳的轮值总裁。他自2005年加入晶澳,2017年起担任晶澳(扬州)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。
在担任扬州晶澳总经理期间,他积极推动晶澳总投资100亿的电池和组件项目落户扬州,通过产业辐射效应,有力拉动了地区光伏行业以及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杨爱青助力晶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,从初创公司发展为年产近百亿的大型光伏制造商。
近日,界面新闻专访了杨爱青,就国内光伏市场形势、未来技术趋势、晶澳规划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。
以下为访谈实录,刊发时有所删节。
晶澳轮值总裁杨爱青 图片来源:晶澳
界面新闻:一季度,硅料价格仍坚挺,组件承压,整体市场需求淡季不淡,如何看待目前产业链现状?
杨爱青:一季度淡季不淡,海外需求旺盛,对上游价格形成有力支撑。组件企业普遍承受一定的成本压力,供应链管理能力面临考验。晶澳积极布局硅片、电池环节,提升自己的一体化水平和优势。
对于硅料价格,希望谨慎看待这件事情。短期内不易明确判断,长期看硅料将实现供需平衡,最终还是需要尊重市场规律。
在硅片环节,目前各家公司都在大规模扩张,我相信是基于行业未来的前景而作出的判断。眼光放长远些,也许这些产能并不过剩。
行业短期波动永远存在。但长远看,未来光伏市场将呈现稳健发展,市场空间很大。希望每个环节都能回归到合理的利润空间。这需要一个过程,短期效应不能代表长期发展趋势。
界面新闻:什么是光伏行业真正可持续的关键点?企业应该如何把握?
杨爱青:降本。降本的前提是技术先进性和质量可靠性,这也是行业多年来且未来也要一直探索的道路。但技术不能太过于激进。激进势必会带来问题,行业应该更多是稳健增长的步调。
对于企业来说,要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,为市场提供高效、高性价比的产品,充分培育先进技术,研发量产高效的组件产品,推动度电成本降低,逐步实现全面平价上网,充分拓展和布局海外市场,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。
界面新闻:光伏行业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?
杨爱青:对于光伏行业来说,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,为市场带来更多高效、可降低度电成本的量产产品。
同时,光伏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,制约了光伏电力的高效应用,可通过光伏+储能技术实现削峰填谷、负荷跟踪、调频调压、电能质量治理等功能,未来也需要源网荷储各方系统推动技术进步、商业模式创新及场景应用。
晶澳一直都以“稳健增长、持续盈利”为经营原则,不断研发量产高效产品,加大市场销售力度,稳步推进新产能建设,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,快速提升研发工艺技术水平。且公司较早推出人才激励计划,有力的保证了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。“稳健增长、持续盈利”体现了晶澳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,把握机遇及应对危机的能力,有能力在行业低谷期稳健运营,穿越周期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界面新闻:怎样看待Topcon、异质结(HJT)、钙钛矿等新一代电池技术?晶澳有何布局?
杨爱青:由于成本优势,N型钝化接触技术2022年将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,预计产能40GW左右。
HJT产品由于设备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,效率相对于N型钝化接触产品没有明显优势,大规模量产还需要一定时间,预计2023年逐步实现量产。
钙钛矿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,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,实验室效率从2009年的3.8%提升到2021年的25.5%,叠层电池效率29.5%。目前限制钙钛矿电池产业化生产最大的瓶颈是产品稳定性,即使有一些解决方案,还不能完全解决大尺寸电池的稳定性。预计未来5-10年,随着效率进一步提升,成本进一步下降,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后,钙钛矿/硅叠层电池有望产业化生产。
目前,晶澳N型高效电池中试线转换效率超过 24%,正在通过工艺提升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大规模量产,HJT技术也在积极布局。
界面新闻:去年以来,不少龙头企业开始开拓光伏新的应用场景,比如BIPV、氢能等,如何看待这些新场景应用,如何看待光伏+储能?
杨爱青:光伏本身应用领域非常广泛,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应用的可能性。
早在2009年,财政部已针对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等应用出台补贴政策,当时也刺激了多个示范项目的落地,但截至目前一直未得到大规模应用。
随着中国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确定,BIPV作为光伏发电和建筑节能结合体,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,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。
首先是需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,同时提高建筑师的接受度,让建筑师了解BIPV。此外,BIPV的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。光伏从业者应该认识到BIPV是带有建筑属性的产品,要从建筑领域的角度思考,如何符合建筑的标准和规范,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建筑和光伏更好地互相融合。
光伏用电的波动性较强,确实也制约了目前其更快速的应用。储能的核心概念是使光伏在白天收集的电在晚上也能得到应用。近日晶澳也与海博思创签署了战略协议,将在储能方面,于民用、户用、工商业上进行全方位合作。
界面新闻:光伏和风电及其他能源的竞争力有何差异?
杨爱青:光伏和风力发电都是新能源应用的重要形式,近年来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,有着各自的特点。
随着光伏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,光伏发电正在大力助推平价上网。光伏发电适应性很强,对于项目选址要求比较宽泛,主要应用形式包括大型地面光伏电站、工商业屋顶光伏电站、户用屋顶光伏电站、水面光伏电站等,尤其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,分布式屋顶电站由于资源更为丰富,更加靠近负荷区,将会成为光伏发电重要的应用领域。
目前陆上风电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,但海上风电施工成本和设备成本相对较高,平价上网还有挑战。
界面新闻:“双碳”目标下,看待行业的发展机遇,中国将扮演怎样的角色?
杨爱青:目前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已成为共识,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将会带动工业革命以来新一轮技术结构、产业结构的变革。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行业,本身具备极强的碳减排产业优势。
且中国光伏行业已经成为国家的亮丽名片,以其高性价比备受各国客户欢迎,头部企业海外市场出货占比均处在较高水平,真正实现了走出去。
出口实际上也对产品技术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晶澳始终将技术研发作为立足之本,持续加大先进技术的研发力度,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,推动更高效组件产品的量产应用,使得度电成本降低,加快推进平价上网步伐,助力碳中和的实现。
界面新闻:晶澳近一年内频繁扩产,涉及上下游各环节。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,怎样看待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生产模式?
杨爱青:首先,行业市场空间确实很大。第二,投资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,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和与市场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投资计划。
垂直一体化以及专业化生产两种模式现状下,各家公司战略不同,晶澳多年来坚持垂直一体化生产,从质量的管控、抗风险能力上更适合自身发展,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各环节的投入是平均的,必须保证在关键环节的竞争力。
界面新闻:近期受国际局势影响,公司在欧洲市场是否出现新增趋势?
杨爱青:晶澳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客户最近咨询量确实有所上升,满足客户需要是公司的核心。这对晶澳以及行业来说,既是机遇也是挑战,是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出口利好,同时也要面对如汇率、物流方面的困难,公司也要想办法去满足订单、排产、发货以及客户更新型的需求。